請不要采集!拒絕盜版! 中國空間技提 要 提 要
1970年4月24日,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研制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準確進入預定地球軌道,太空響起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至此,中華民族迎來了進軍太空時代的新紀元!
4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東方紅一號”衛星起步,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開拓進取的空間事業特色之路。而在工程實踐中培育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不僅彰顯了中華民族頑強拼搏、不畏艱難的民族精神,更體現了中華民族勇于開拓、善于創新的時代精神,鼓舞著中華民族不斷前進。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對中國空間事業的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
1958年5月,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主席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偉大號召。1965年8月,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專委會議,原則批準了《關于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從全面規劃階段進入了工程研制階段。為排除“文革”沖擊,把分散在各部門的衛星研制力量集中起來,經聶榮臻副總理提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批準,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錢學森兼任院長。
研究院成立之初,面臨著研制衛星所需生產、加工設備不足,測試、試驗設備不齊,資源、人員短缺,西方國家技術封鎖等諸多困難。科研人員迎難而上,相繼攻克了衛星樂音短波遙測、氬弧焊接、空間環境模擬器等上百項設計、研制、生產、加工、試驗方面的關鍵技術,用最短的時間保證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研制進度。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東方紅一號”衛星在長征一號火箭的舉托下飛向太空,進入預定軌道。衛星升空后,星上各種儀器的實際工作時間遠遠超過設計要求,樂音裝置和短波發射機連續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遙測參數,為后來衛星設計和研制工作提供了寶貴的依據和經驗!作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和發射衛星的國家,“東方紅一號”衛星在重量、跟蹤手段、星上溫控系統等項目指標上,都超過了之前其他國家第一顆衛星的水平。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升空,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大大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威望。正如后來鄧小平所說:“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盡管“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時間比前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晚了13年,但畢竟是在我國經濟基礎、工業基礎比較落后的情況下,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實現的偉大壯舉,它充分體現了我黨倡導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的勝利,顯示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對中國空間事業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它不僅是中國空間事業發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更是科技強國的一個光輝典范。“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研制、發射的經驗,為后續航天科技工程中如何突破核心技術、實施系統工程管理、發揮全國大協作優勢、實現軍民融合發展等諸多方面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工程實踐中培育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已經與導彈、火箭、衛星、飛船等航天人創造的高科技產品一起,成為中國航天的標志和象征;同時,它也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豐富的精神內涵。
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切實履行富國強軍的使命
“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研制發射的經驗之一,就是通過選擇有限目標、實施重點突破,在國家經費投入較為有限、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條件下實現跨越發展。40年來,在空間事業的發展進程中,研究院始終堅持以國家高科技發展戰略和空間技術發展戰略為導向,緊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堅持把維護祖國利益、促進民族振興、造福人民群眾作為核心價值追求,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實現了空間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作為關乎國家經濟命脈和科技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空間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掌握。我國的空間事業從一起步就決定了要走一條獨立自主、自主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空間事業發展之路。“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的40年來,研究院通過自主創新,實現了航天器研制和運行從技術試驗到工程應用,從無人航天器到載人載人航天器、從人造地球衛星到人造月球衛星、從低地軌道飛行到繞月球軌道飛行、從短壽命工作到長壽命飛行等技術發展歷程,形成了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衛星、遙感衛星(如地球資源衛星、氣象衛星、海洋衛星等)、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導航衛星、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以及載人載人航天器、月球探測器等不同系列。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研制、對地遙感衛星、衛星編隊飛行、載人載人飛船、月球探測等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擁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和關鍵技術。40年來,研究院先后獲得國家級科學技術進步獎60余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5項;獲部級科技進步獎近2000項。
在注重技術創新的同時,研究院還加快了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建立了以院、所兩級研發中心為主體的專業化、集約化、能夠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體系及開放式合作創新平臺。通過技術規劃系統制定技術發展策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空間技術發展體系框架。
研究院還認真履行“開發空間資源,引領科技發展”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通過研制各類應用衛星、載人載人飛船和月球探測器而取得的多項技術成果,已經被成功地轉移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運用到石油、煤炭、交通運輸、醫療衛生等行業,推動了傳統產業的改造。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臺風、暴雨、泥石流、洪水、干旱、冰雪、森林火災、地震、病蟲害等進行預報和評估,使國家每年減少自然災害損失達數百億元。通過返回式衛星、育種星和神舟飛船進行植物種子搭載和地面培育試驗工作,使得農作物抗旱、抗澇、抗病能力明顯增強,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貢獻。隨著直播衛星、導航衛星、新一代資源衛星和一系列小型遙感衛星的成功發射和投入使用,航天技術應用將展現無限的潛力。
以管理創新為途徑、以基礎建設為重點,全力提升發展空間技術的核心能力
航天器工程具有系統復雜、技術密集、協作面廣、投資大和風險高等特點,針對這些特點,研究院堅持以管理創新為途徑、以提升基礎能力建設為重點,在實現研制效率和效益同步提高的同時,綜合實力不斷得到加強。
研究院始終堅持“質量第一”的管理方針,堅持“零缺陷、零疑點、零故障”的工作目標,努力實現星船一次成功。1996年以來,研究院以管理創新求科學管理,相繼發布了院長一、二、三、四號令,加強了科研生產、計劃管理和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形成了既符合國家標準,又具有航天科技工業特色的質量管理體系。針對型號研制和綜合管理情況,研究院還不斷進行“流程再造與優化”,以縮短研制周期為切入點,對型號研制流程進行梳理與優化,使流程更加簡潔、合理。啟動了以“產品體系,產品保證體系,科研生產隊伍體系和航天器可靠性工程”為重點的能力工程建設,實現了資源和隊伍集約化使用。同時,在星船研制中引入項目管理,通過優化項目管理機構、規范項目管理過程、培養職業化項目管理隊伍、完善項目管理工具和建立項目運行、考評、激勵機制等措施,不斷提高航天器研制效率。數字表明,“九五”以前,研究院年均研制和發射衛星不到1.5顆,“十一五”期間已達到年均8顆以上,研制周期比“十五”以前縮短了一半以上。
在發展過程中,研究院始終注重技術創新基礎平臺的建設,先后建立真空低溫、表面工程、空間微波、空間智能控制等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有小衛星及其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業控制計算機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了配套完整的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分系統研制生產、總裝測試、環境試驗等國際先進的研制生產設施;建成了集系統設計、總裝、測試與試驗一體化、專業配套的航天器研制體系,大大提升了航天器研制的基礎能力。
研究院還以實現并行和協同研制工程以及柔性制造為目標,借助信息化等先進手段,進一步促進研制模式的轉變。網絡高速公路連通了全院各單位,航天器集成設計制造系統全面實施(avidm),并向國內外協作單位延伸,項目、人力、財務、物質、質量等管理系統深入應用,形成了支撐科研生產管理的高效網絡環境,并行和協同研制能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促使研究院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與國際一流接軌的進程不斷加快。
面向國際,立足長遠,加速推進中國空間事業的科學發展
當今社會,誰占領了科學技術的最前沿,誰就把握住了發展的主動權。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發展形勢下,黨和國家對發展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空間科學寄托了新的期望;國防建設、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對空間技術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空間技術的發展將按照國家整體規劃,建立多種功能和多種軌道的,由多種衛星系統組成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與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形成完善、連續、長期穩定運行的天地一體化網絡系統;完成我國載人載人航天二期工程的任務,建成短期有人照料、長期在軌自主飛行的空間實驗室,開展載人載人航天工程后續工作;完成我國月球探測二期工程任務,實現探測器月球軟著陸和月面自動巡視勘察,開展月球探測三期工程的前期研究等。面對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的艱巨任務,面對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構建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的要求,研究院將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進一步增強科學發展意識,提高科學發展能力,破解科學發展難題,創新科學發展體制機制。
堅持把圓滿完成航天器研制發射任務作為發展基石。航天器研制發射任務是研究院發展的基業,是履行富國強軍使命的主要載體,必須按照國家的需求不斷提升核心能力、技術實力和競爭力,奠定五院發展的堅實基礎,高水平、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國家賦予的各項任務。
按照構建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的戰略要求,全力推動向產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轉型。按照系統工程理念,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科研生產體系建設、產業基地建設和業務重組與資源整合。瞄準國際空間技術發展的最前沿,依靠自主創新,加快發展具有全局性、關鍵性的核心技術,不斷提升系統集成創新能力以及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堅持統籌兼顧,牢牢把握產業能力提升這條主線,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大力提升系統集成能力、分系統集成能力和單機產品生產能力,以適應多領域、多任務和產業化發展的需要。以形成軍民緊密融合、國內外市場互動的經濟發展新格局為宗旨,走出一條軍民結合、軍民互動的經濟發展之路,不斷提高研究院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探索和掌握適應新形勢要求的、覆蓋各個業務領域的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新體系。大力倡導“用成功報效祖國,用卓越鑄就輝煌”的核心價值觀和“發展空間技術,開發空間資源,造福人類社會”的新使命。廣泛開展“弘揚傳承航天精神、航天作風、航天職業道德”和“用行動叫響我是共產黨員”主題實踐活動,不斷強化員工愛黨、愛國、愛航天的信念,提升員工對航天事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員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堅持把發展的成果與廣大職工群眾共享,切實重視員工的地位作用、利益權利、價值尊嚴、身心健康和職業發展,實現廣大員工與空間事業的同進步、共發展。
重任在肩,使命在肩。作為我國空間技術的主力軍和排頭兵,研究院將堅定不移地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發展空間技術、維護國家利益為己任,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載人航天精神,緊緊抓住新的戰略發展機遇期,全力推進我國空間事業又好又快地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